猫咪体内还是体外驱虫?
首先明确一点,不管是体内驱虫还是体外驱虫,驱虫药都是要吞服或者涂抹在皮肤上的,不可能附着在头发上就不起作用的(除了一些除臭剂可能有些效果,但是和驱虫药作用机理完全不同) 所以无论是体内寄生虫还是体外寄生虫,都是需要及时做驱虫的!
体内驱虫主要是驱肠内寄生虫,例如蛔目、绦虫类寄生虫;而体外驱虫主要杀灭皮表寄生虫,如螨虫、虱子等。 一般来讲,体内驱虫3个月做一次即可,如果环境良好,虫子比较少的话,半年一次也问题不大。但体外驱虫需每周一次,防止螨虫、虱子等寄生虫叮咬和寄生。
当然这是理论上的说法,实际上根据情况不同,我们可以适当增减次数。比如夏天到来的时候,由于气温升高,虫子活动频繁,建议20天左右就做一次的驱虫;而对于冬冷春旱地区,可以适当延长,不过最长也不要超过一个月。
另外,对于刚刚领养的流浪猫或者从外面捕捉的小野猫,因为不确定其是否感染寄生虫,最好进行一次全面的体内外驱虫后再行饲养。 有种说法叫做“打虫子”,其实这指的是服用驱肠内虫的药物,常见的阿苯达唑等,主要用于治疗蛔目的寄生虫,对绦虫类寄生虫也有一定效果,但对于蠕目的寄生虫效果就不理想了。
服用杀螨药物也能够杀死体表螨虫,消除寄生虫导致的痒感,从而间接地起到预防皮肤病的作用。 但是这些都是药物成分,并不是杀虫剂的喷剂或药剂,是无法直接杀死寄生虫的,所以只能杀死体内外的成虫,对于幼虫、蛲虫等是没有效果的,这些幼虫或者蛲虫只能自身抵抗药物杀灭,或者等待虫体成熟后自动脱落被消化液分解,从而丧失再感染能力。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以最大程度地保护猫咪的身体健康。
1.服药期间,应给予猫咪足够的水源,避免缺水导致药物中毒。特别是服用抗组胺类药物(用于止痒抗炎)时,更要注意多饮水,加快药物代谢,缩短药物在体内的存留时间。
2.服用杀虫药的时间应选择在早晨空腹状态下服用,效果是最好的。
3. 口服药物时应注意不要让猫咪闻到药物的腥味,以免发生拒食现象。 除药物杀灭寄生虫的方式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防治体内寄生虫。
例如,在日常饮食中添加含驱虫成分的保健品,通过喂食,让寄生虫无法吸收营养物质,最终导致虫体衰弱,无法繁殖生长。 还可以适量饲喂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刺激有益菌增殖,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减少肠道寄生虫的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