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的咪是轻声吗?

融韵杰融韵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咪,在普通话里是一个多音字,读作mī时,有“眼睛”的意思;读作mí时,指“猫叫声”;读作mǐ时,指“眼睛眯着”。 在吴语里也是一个多音字[1] ,读作mī时的义同普通话里的“眼睛”;读作mí时,指“小孩儿笑的样子”“调皮的笑”(这个意思现在很少用);读作mǐ时也是指“眼睛眯着”。 但是以上读音和意义都不适用于猫咪发出的声音。 猫咪的“咪”发māi音,只有一个意思——“鱼、肉等食品经咀嚼后吐出来”,例如: 《现代汉语大字典》第5版中关于māi的例句: māi的另一个意思是“吹嘘”,也常用作方言词,例:māi福(夸福)、māi乖(夸孩子听话)。 这个意思也可以理解为“把东西吐出来炫耀,表示喜爱”,因此也能用来形容猫咪撒娇时“吐出食粮”的行为,不过听起来不太通顺。

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发现许多词典和书籍里都写道“猫咪叫‘喵’或‘咪’”或者类似句子,似乎“猫叫‘喵’或‘咪’”已经成为了一个公认的事实,然而却找不到足够的文章来支撑这样的观点。 我怀疑这是由于人们以误信为真从而形成了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语言的使用者都会有意无意地使用其母语的知识来解释其他语言的现象,例如英语中的字母“u”常常念作/j/而不是/ʌ/,然而“ju”与“uj”却是合法组合。又如德语的“sch”发音相当于汉语拼音里的“sh”,“schoe”这个词在普通话里常被念作“shéi”。再如日语里“ち”是/tʃ/而非/dʒ/,“ちぇー”则被发音为“dʒe~”。这些例子都能证明词汇或语法现象往往可以因语而异。

那“猫(猫猫)叫'喵'(miɑο)”是否也是一种此类情况呢?这种发音上的类比是否真的合理?我想应该是不合理的。因为汉语并不是一个形义密切搭配的的语言,“喵”字的字形是模仿猫叫的声音,但是字义却与猫毫无关系。“咪”的字形和字义都与猫有关,但是发音与猫叫的声音没有关系。虽然“咪”的声母是m,“喵”的声母是n,但两者都不是鼻音,所以不能认为“喵”的发音跟“米”相近而“咪”的发音跟“眉”相近。况且若按照这样的逻辑,“么”应该发成“骂”的音才是。 而许多人在阐述“喵”的含义时,总是说“象声词,猫的鸣叫”,似乎“猫的鸣叫”本身就包含了所有可能的发音。难道语言学家们没有区分过语音的细微差别吗?没有研究过音变的规律吗?如此主观且不严谨的态度如何能做好语言学的研究工作?!

莫国翠莫国翠优质答主

不是。

儿化音和轻声完全不同,最简单的鉴别方法是,在有儿化音的地方后面加上一个“子”,如果可以且没有改变原意就是轻声,否则就是儿化音。

比如你上面这句话,“我俩就睡觉了”改成“我俩就睡了”没有任何问题,不影响理解。再把“觉”变成轻声加上一个“子”——“睡觉子”也是可以的,意思没有变,因此这个“觉”是轻声。

但是,“看这儿”改成“看儿”意思就不一样了。“这儿”加上一个“子”成了“这儿子”,意思也变了:由“这地方”变成了“小疙瘩”。

轻声是一个字变成另外一个音节的语音,是“轻读弱化”而产生的一个音变;儿化音是一个字(儿化音的母音)加上儿尾之后的语音形式,是“合音”而产生的一个音变形式。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