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发炎什么药好?
建议口服消炎药物,配合局部用药一起治疗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1、非手术疗法:适用于单纯型的中耳炎患者,主要药物包括抗生素类药物、脱水药物及激素类药物等。 (1)抗生素类药物的选用根据病因不同而有所不同: 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为需氧菌及混合感染所致,首选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药物;②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为葡萄球菌或其他链球菌属细菌所致者,以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药物为主。对于致病菌不明的患者可用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或头孢氨苄(头孢唑林)等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
③特殊类型的中耳炎:如分泌性中耳炎、中毒性中耳炎、气压损伤导致的咽鼓管阻塞等,多采用静脉滴注抗感染的方案,应用敏感的抗生素控制炎症,如呋喃西林、替硝唑、葡萄糖输液等。
(2)促渗剂的应用:适宜于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中耳炎病人。常用药物有盐酸半胱氨酸、腺苷钴胺、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
(3)鼻黏膜收缩剂:具有消除鼻腔分泌物,减少鼻腔细菌感染源的作用,同时可适量使用血管扩张剂,如薄荷脑和辣椒碱等。
2、手术治疗: (1)鼓膜切开引流术:对脓液量大而且较浓稠的患者可以择期进行该项手术,术后继续给予抗炎治疗。 (2)鼓室冲洗术:用专用器械通过特制的洗液清洗外耳道和中耳腔,将其中的排泄物冲洗干净,防止耵聍栓塞以及预防伤口粘连、继发感染。
中耳炎多数是由临近组织,特别是鼻、咽的感染蔓延而来。婴幼儿由于耳咽管(连接鼓室与咽喉部的管道)短、宽而且水平,鼻咽部的病菌易于进入中耳,更易发生炎症。哺乳时婴儿平卧,奶水易从耳咽管进入中耳,也容易引起炎症。另外,洗澡时污水进入耳道或游泳后耳朵进水,护理不当,容易导致外耳道炎,炎症蔓延可致中耳。因此,除了需要积极治疗邻近病灶外,哺乳时应将婴儿头抬高,洗澡和游泳后要注意保护,可选用一些油耳宝滴耳保护。
中耳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中耳炎一般在7~10日就好了,但如治疗不彻底就可能转为慢性炎症,治疗相对困难,病程长,可引起耳膜增厚、内陷甚至粘连,重者导致耳聋,且反复发作,所以急性中耳炎要积极治疗。
初起时可用滴耳油剂,如鱼石脂滴耳油,既可消炎止痛,又能融化分泌物,有利于炎症分泌物的排出。分泌物多的可同时用10%硼酸冰片滴耳液(药店有售)滴耳,硼酸有收敛、轻微抑菌、保护耳道皮肤的作用,冰片有抗菌、消炎止痛作用。滴耳剂使用时要注意:如果是水剂最好加温至接近体温,以免刺激耳道引起不适或疼痛;滴药后要保持滴耳姿势15分钟,使药液尽量达到病变部位;滴完药后可用棉球堵塞耳道,防止药物流出;滴耳不可用力过猛,以防鼓膜未穿破的急性中耳炎发生或加重。
当耳膜有较明显的脓性分泌物(黄、粘稠或有臭味)时,宜局部滴用抗生素溶液,如0.3%庆大霉素滴耳液。急性炎症消散后或慢性中耳炎进入静止期后,可用一些有干燥作用的滴耳剂,以利于痂皮、碎屑的排出。如10%硝酸银溶液,滴耳后,拭净,再用等渗氯化钠棉球或淡碳酸氢钠溶液棉球填入耳腔。
慢性中耳炎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应坚持治疗到完全康复。若反复用药后仍不见好转,应考虑耳内病变是否有较大范围的增厚、粘连、耳膜内陷等,最好到医院作必要的检查,必要时做耳膜成形手术。在饮食方面,除戒声腥发物外,可用薏苡仁煮粥、常吃青菜,有助于中耳炎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