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焦虫病是怎么感染的?
焦虫病又称地方流行性黄疸是硬蜱传播的一种以溶血性贫血,出血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寄生虫病。此病广泛存在牧区和部分农区,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是我国牛、马的常见病之一。
牛、马被蜱叮咬后,含有焦虫的蜱唾液及肠内容物,经创口或裂痕进入动物体内的淋巴液、血液中,逐渐繁殖、虫体增大,使宿主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血液循环受阻,并使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异常变化而致红细胞内钠、水潴留和渗透压升高,导致细胞膨胀而破裂形成溶血。同时由于虫体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后,使带虫的红细胞发生免疫溶解并阻止正常的红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结果造成内源性和外源性贫血,被破坏的红细胞大量释放出血红蛋白,通过肾小球滤过进入尿中成为血尿,也可从肝内直接进入胆汁或通过淋巴、血液途径进入肝经胆汁排出,发生黄疸。
病原为牛媾疫焦虫和马媾疫焦虫,属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焦虫目、焦虫科、媾疫焦虫属。此虫存在于牛、马的有核红细胞内,呈变形虫样,内有胞核1至数个,虫体有明显的伪足,运动活泼。在姬姆萨染色血片上,细胞质染淡蓝色,细胞核染紫红色,伸出伪足时,其根部常膨大呈滴状,故亦称滴形虫。蜱是此虫的终末宿主,在其体内经有性生殖形成配子体,再经孢子生殖形成子孢子。
初春至初夏,携带子孢子的蜱在宿主的适温皮毛中活动或吸血时,子孢子经皮肤创口或粘膜进入宿主血液循环,在有核红细胞内进行二分裂,经过若干世代后,成虫出现并致病。